劉涵華|太行花如海——讀散文集《夢里有幾朵花兒在開》
更新時間:2021-05-03 關注:252
太行花如海
——讀散文集《夢里有幾朵花兒在開》
文:劉涵華
家鄉的散文作家中,王興舟先生可謂重鎮。近日讀王興舟先生的散文集《夢里,有幾朵花兒在開》,感觸頗深。
一、對故鄉的深情凝望
王興舟先生是林州人,在外工作多年。故鄉對于他,不僅是生命出發的地方,更是創作源泉和精神棲息地。只要一提到家鄉,他的筆墨就飽蘸了情感的汁液,深情地回望中有無盡的思念與感慨。他渲染故鄉的靜謐與甜美,把一座座村莊描摹得“仙氣繚繞”。其中,寫得最漂亮的是《林慮山記》。
《林慮山記》共分山勢、山路、山居、山飲、山茶、山雨、喊山、山色八個部分,把林慮山的壯美和神秘嫵媚、林慮山人的勤勞淳樸寫得出神入化。私下以為,《林慮山記》和其他的同類文章,與賈平凹先生的《商州三錄》有神似之處。它們同屬風情散文,寫盡了一方山川土地的神韻。文筆同樣酣暢淋漓、情感同樣深刻真摯、也同樣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不過,與賈平凹先生相比,作者似乎少了一些陰柔之美,卻多出了剛健與硬朗之氣。這固然是八百里秦川和巍巍太行的區別,但同時也是賈平凹先生和王興舟先生不同創作個性的完美呈現。“這地面只有這一家人,屋舍偏偏建得高,原本那是山嘴,山嘴也原本是一個囫圇的石頭,石頭上裂了一條縫,縫里長出一棵花栗木樹用碎石在四周幫砌上來,便做了屋舍的基礎。門前的石頭面上可以織布,也可以曬糧食。”(賈平凹《商州又錄》)“山里的風俗,長子是一定要住新屋的,其他兒子才可以繼承老宅,所以輩輩都要有自己的新莊宅。這些石壘石砌,石搭石架,石墻石瓦的石板房,酷暑不熱,寒冬不冷,而且夏經雨淋,冬受雪壓,竟千百年來毫發未損,一如當初”。(王興舟《林慮山記》)這兩段文字都寫山居,在美的層面上不分軒輊,若論藝術風格卻截然不同,前者柔美溫暖,后者堅實硬朗。不同的心靈和經歷、不同的詞匯句式、不同的排列組合,最終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
“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從“接受”的角度說藝術魅力;從創作的角度看也是這樣。作家從“愛”出發,一路各美其美,你柳暗而我花明,最后又殊途同歸,滿足了人們的審美期待。文學藝術經久不息的魅力正在于此。
二、“讀書人”的精神底色
從古到今,許多文學家都“亦官亦文”。既有終身不仕的莊周、“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奉旨填詞”的柳三變,也有蘇軾白居易、王安石和歐陽修。他們的命運雖大相徑庭,但文學造詣和作品同是難以逾越的高峰。和許多文學前輩一樣,興舟先生也“亦官亦文”,而且把這兩件事情都做得比較好。
“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興舟先生是個懂得用文化滋養自己靈魂的讀書人,他博覽群書并善于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藝術風格。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養育了這個從太行山里走來的“讀書人”。
在《如是三十年,情總兩相牽》中他說:“我不逢迎不諂媚、不趨炎不附勢、不驕矜不自卑、按照自己的性情生活和工作,在孤寂中保持自己那份寧靜與淡泊,那份勤奮與執著,那份思考與探索,……把自己的人生步伐走得穩緩而踏實。”簡言之,即儒家所說的“中庸”。
這是他的“為官”與“為人”。
“為文”,作者也同樣完好保留了自己的個性。讀其散文,可以間接看到他的“閱讀史”。文學上的“專”自不待言,書中對先賢詩文不經意間的引用,自可見其文學素養的深厚。而他的“博”同樣令人稱道。自稱“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的徐渭,北宋五子之一、他的林州老鄉邵雍,元代著名的畫家、詩人倪瓚,當代著名翻譯家楊憲益等人的作品和思想,他都可以信手拈來,妥帖化用。閱讀時給人的感覺,頗似不斷看見稔熟而令人肅然起敬的老朋友。除此之外,還有陽春白雪的“郭店楚簡”、下里巴人的蕪詞俚曲等,都行云流水且毫無賣弄之嫌。
諸多偉大的心靈共同滋養的靈魂無疑是強大的。他以讀者為摯友,抒寫內心世界、坦露“真性情”。其散文之所以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的“誠”與“真”。
《制怒》是一篇僅七八百字的妙文,讀之忍俊不禁。“二位老友來我處閑玩兒‘斗地主’撲克游戲,中間因報沒報牌發生爭執,不但面紅耳赤,而且舉止失范……”他的朋友事后“發來一條微信:‘如果嚎叫能夠解決問題,驢早就統治世界了。’我閱后羞愧難當。是啊,發脾氣是本能,控制脾氣才是本事。”
這樣的文字,既簡潔傳神,又明心見性。倘編入《世說新語》或《智囊》,幾可亂真。
新書讀畢,興舟先生“讀書人”的精神底色可謂呼之欲出,文化之根對世俗壓力的有效抵抗也是顯而易見的事了。
三、細膩靈動的藝術感覺和恰如其分的表現
除了“誠”與“真”,興舟先生的散文之所以能夠打動讀者,還在于能夠滿足讀者的審美期待。作者善于捕捉細膩靈動的藝術感覺,再用生動傳神的語言加以表達,由此形成個性色彩鮮明的藝術美感。
“這位半裸的女人,奶子垂得像懸掛的葫蘆,渾身似用桐油反復浸染過”。“他就坐到破藤椅上,把腿一蹁撩在了扶手上,像懸掛著的樂器不停地晃悠”。“循著野草新割后的清香”。“這份孤獨像是一瓶橘紅色的顏料不慎傾瀉在宣紙上,無邊無際地擴散,四周都是毛邊”等。這樣的文字,源于作者神秘的感覺世界,因富于質感且生動形象,故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順理成章將這些文字飛速還原成畫面,一路心領神會,形成過目不忘的藝術效果。
再說語言。作者說創作中較少有關于語言的思考和修改。筆者認為,由于閱讀廣泛、勤于筆耕,興舟先生的語言功底堪稱深厚。他擁有驚人的詞匯量,這“幾乎在先天上就決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甚至境界的高低。”其豐富、優美、富于流動感的語言頗具散文特質,有時又會適度揉入某些詩性元素。作者比較喜歡用偶句或排句,借以表達某種情緒或渲染某種氣氛,并由此形成與內心節奏互為表里的語言風格。仔細品味,它約略有一點“語言狂歡”的味道,但又因適度、得體而不那么外在,恰到好處地呈現出一種比較傳統的整飭感。
作為散文愛好者,有幸閱讀《夢里,有幾朵花兒在開》,受益匪淺。謹向作者致謝。
2021年4月28日
作者簡介
劉 涵 華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安陽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從教之余進行詩歌散文創作,作品散見于國內外報刊,出版有《美文欣賞》《中國當代散文研究》《一樹繁花——新潮女性散文研究》《無憂樹》。
-
·陳才生 | “老樹新花,故紙新畫”——談王興舟的讀書觀2024-08-27
-
·詩意人生的感悟與吟唱2024-08-30
-
·【視界晨報】“尋福記”名家漂漆書法與植物畫非遺作品展在福州成功舉辦2024-08-25
-
·陳寶璐|于最美的秋天里,收獲歲月的深情(美文)2024-08-25
-
·瘦石先生詞十首2024-08-22
-
·【實力派作家】屈光道|谷雨云詩六首2024-08-22
-
·河南安陽:殷都區人民醫院中醫科開展“中醫科普大講堂”活動2024-08-21
-
·【視界晨報】熱烈祝賀孫喜民被山東省散文學會吸收為會員2024-08-20
-
·【視界晨報】李士文|詩詞三首2024-08-20
-
·【視界晨報】安陽仁康精神衛生專科醫院慶祝第七個中國醫師節活動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