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祥|石羊河旁的楊柳禮贊
更新時間:2020-07-23 關注:165
一
河西走廊的天馬石羊河,養育著230多萬故鄉的父老鄉親,它是當地的幸福河,生命河,生我養我的母親河。
冬去春來,石羊河的兩岸裊翠籠煙、花開鳥啼的時節。進入到夏秋,雪花一樣的柳絮彌漫了整個天空。這紛飛亂舞的飛絮,任性地沾粘在行人身上,肆意地騷擾著人的視線,它給人們帶來了一些不悅的煩惱。
這飄舞的柳絮,也承載著我的思緒飛揚。望著它毛絨絨的身軀,心里總生發出一絲融融暖意。石羊河岸邊,到處生長著青青的楊柳林。隨著它的潮漲潮落,在濃濃的柳蔭下,我吹著柳笛,揮灑著我童年天真爛漫的時光,放飛著一個農家少年五彩斑斕的夢想。我就像一株石羊河灘上的小楊柳,在母親河的滋養陪伴下茁壯成長!
陽光正好,路邊紫荊、梨花、否花、沙棗樹,開得如火如茶。燕子聲聲里,我嗅著花的芬芳,看著色的秀美,向著久違的石羊河奔去。我站在高高的石羊河壩上,遠眺著這條心底澎湃的河流,滿腔的熱血也沸騰起來。一到冬季的枯水期,看上去它就像熟睡的一條黃龍,安靜地盤臥在那里。雖不見了它排山倒海的氣勢,聽不到它響徹云天的嘶鳴,當始終擋不住我走近它的腳步。大堤兩側停滿了各式各樣的車輛,楊柳林里也擠滿了春游的紅男綠女。時值中午,游人們歡聚在一起開始了野炊,瞧著河水,伴著楊柳,享受著這里美好的自然環境。
我沒有一點餓意,我陶醉在石羊河岸畔的春風里。我不由地朝著壩頭高處一棵高大的楊柳樹走去。那黛黑、粗糙的軀干,偌大的樹冠,多像記憶中故鄉依舊不變色的楊柳樹呀。我偎依著她,輕輕撩動著那雋秀飄逸的絲條,眼睛里竟有些模糊了,因為它和我的童年一起成長、長老。
我是喝著石羊河水長大的,我的情感里有著和石羊河一樣的膚色,我身上沉淀著石羊河的泥沙,我的身體里流淌著石羊河水一樣的血液!
少時,我最先認識的是石羊河,是石羊河岸邊青青的楊柳林。那時的石羊河,有八條支流匯聚而成,有著很強的灌溉能力。除冬春兩季,波濤洶涌的石洋河上,波翻浪涌、氣勢恢宏,蒹葭蒼蒼,嫵媚妖嬈,成為觀河看景一道最美麗的風景線。
有時閑暇時,常到河灘上砍些楊柳條、樹根,靠這些楊柳條、樹根編筐織簍打發難捱的時光,回憶往日的情結。也正是從那時起,石羊河岸邊的楊柳樹,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扎下了深深的根,綠色的情。
回望的記憶中,故鄉石洋河岸邊的楊林樹隨處可見。河灘上的楊柳樹是野生的,一簇簇一叢叢整齊好看。遠遠望去,就像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翡翠項鏈,佩戴在石洋河顱長的脖頸上,給灰頭土臉的石羊河增添了許多靚麗的色彩。而這些楊柳樹,在河水的沖刷下,有的裸露著密匝匝的根須,有的樹冠伏地,但她們仍然依照自己的內心,以固有的姿態向上生長。那些不遠處堤壩下的楊柳樹,則是人工栽種的。這些楊柳棵棵枝葉暢茂、樹干蒼虬。石羊河堤壩有多長,這些楊柳林就有多長。據說,這些樹有上百年的樹齡了,她們并列在堤壩下,就像一個個整裝待發的士兵,與堤壩一道守護著石羊河的安瀾。
春天來了,缺糧少炊的鄉親們就去楊柳林里捋柳芽兒裹腹。夏天到了,楊柳林在給鄉親們呈上另一道美味的同時,也給沉寂的鄉村帶來不盡的歡樂。太陽剛剛爬到樹梢,那些勤快的村民,散步在河邊,扯開嗓子,唱起悅耳的歌謠。夕陽西下,樹上的枝葉剛剛安靜下來后,那些深藏在地下的龜兒又粉墨登場。這時,河邊釣魚的人潮一波接一波地涌到楊柳林里,尋找另一個世界的樂趣。
曾經,只要一放學或暑假里,我們這些窮苦孩子,就背起提籃,手持一根半米長的木棒往大堤的楊柳林跑去。我瞅準那些樹上的枯枝,使勁地把木棒往樹上一投,那枯枝就嘩嘩地落了下來。撿起的枯枝很快就裝滿提籃。有時,看到樹上有粗些的枯枝兒,干脆把鞋子一甩,哧溜爬到樹上,雙臂緊緊抱住樹干,用腳在枯枝上用力一蹬,只聽“咔嚓”一聲,那些應聲落地的枯樹枝,便成了我回家向母親報喜的戰利品。
二
石羊河岸邊的楊柳樹,是故鄉極為常見的一個樹種,故鄉人愛柳、種柳也早已成為一種風氣和習慣。也許因為她“椿栽骨朵棗栽芽,柳樹栽在冰凌茬”的堅韌不屈,也許因為她“堤畔枯枝垂綠水,欲釣青青上柳條”的百折不撓,也許因為她發芽最早、落葉最晚,“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的優良品德,也許因為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靈秀飄逸,楊柳樹成為當地滿山遍野駐守者。尤其是觀音菩薩一手持凈瓶,一手拿柳枝,是將賜福的甘露灑向人間;清明插于門庭的柳枝,是祈福家人、驅邪降妖的咒符,也是教人自省、紀念先人、懂得感恩、知恩圖報的生動教材;先人們取剝去樹皮的柳枝用于接骨,可讓斷骨重獲新生;早春幼童響徹田野的柳笛聲,則誘發了他們對音樂的初戀;楊柳葉還是一味功效奇特的中藥材……“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栽柳柳成蔭”,楊柳樹就是這樣的插枝成活,無欲無求。在故鄉人的認知里,慷慨無私的楊柳樹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和精神崇尚的象征。
在故鄉一帶有這么個約定成俗的規矩,誰家的長者去世了,出殯時子女們都用新鮮的柳樹枝做幡桿和孝棍。柳與“留”諧音,人去難舍,故為“留”之,以表達對故去親人的哀思和不舍。據說,柳樹屬陰性,可用來招魂,也能集天地之靈氣。逝者下葬后,子女手中的孝棍可插于墳旁。因柳易成活,且生長速度快,這寓意著敝蔭佑護后人,以求人丁興旺。
對生于斯長于斯的我來說,早已知曉了石羊河放蕩不羈的習性,這條令人愛恨交加的河流,在造福于世人的同時,也給兩岸的百姓帶來了很多煩惱和災難。每當洪水來襲,這堤壩上的楊柳樹自然成了沖鋒陷陣的“勇士”。人們就將樹冠砍下拋于水中,以阻擋滾滾洪流淘刷河岸,還要將樹枝裹入石頭,用鐵絲扎成一個個龐大的“柳石枕”。這“柳石枕”拋入河后,很好地起到了固壩防坍的作用。楊柳葉還有著很強的凈化水質的功能,這“凈”下的泥沙,又加固了河岸根基。
在我的記憶中,石羊河這條桀驁不馴,有時成了頻頻決口的害河,現在之所以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之所以能安瀾養育這里的父老鄉親,不能不說有著楊柳樹的一份功勞。
三
多少年來,我一直心存疑慮,自然界中明明有各種各樣的楊樹,為何人們總把石羊河岸畔的柳樹叫做楊柳呢?經探究,我終于知道,“楊柳”一詞早出現在我國先秦時期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記敘。該書《小雅·采薇》篇記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古人眾多寫柳贊柳的詩篇里,“楊柳”一詞只是古人臆想的一個情思纏綿的文學意象,這“楊柳”指的就是柳樹。
關于“楊柳”的來歷,還有著一個有趣的歷史傳說。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在黃河周邊開挖濟渠。濟渠疏通后,近臣虞世基獻計,可在渠兩岸上栽種垂柳,一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乃牽舟之人護其蔭,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后來又下令在新開的運河兩岸栽種柳樹,并親自帶頭栽植,記載下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
運河的開通動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給天下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煬帝南下,運河兩岸的楊柳連綿千里,蔚為壯觀。這柳絲煙雨中,浸染的是沸騰的民怨,別離的愁緒。“歲久年深盡衰朽,風飄飄兮雨瀟瀟”,荒淫無度、橫征暴斂的隋煬帝終難逃被縊死和隋朝滅亡的厄運。
隋煬帝的功過任后人評說,在歷史的天空中,大隋朝以及后來的許多朝代,也早已灰飛煙滅。唯獨這青青楊柳延續,仍以婀娜的英姿,大方的儀表,美麗的容顏,聳立于我們世世代代的世人面前。
去年初冬,我探親回家到石羊河采風,原本生機盎然、氣象萬千的石羊河口大濕地,盡顯肅殺與凄涼。那浩瀚無垠的蘆葦蕩沒有了綠色,那原本鋪天蓋地、成群結隊的侯鳥也不見了蹤影。唯獨濕地深處的野楊柳,依然青翠欲滴、生機勃發。這些樹的母親在遙遠的石羊河上游,她們原本是一粒弱小的種子,隨著滾滾的石羊河水遷徙而來。于是,在這片海河交匯的鹽堿地上,她們破繭重生、默默生長。這些長不高大,很是低矮的野楊柳,卻讓我充滿無盡的遐想。
一河濁水向東流,楊柳青青總是春。一樹濃綠,千縷柔魂。一絲碧韻,萬種風情。石羊河楊柳,是我心中難忘的情和愛,是人生的一個閃耀的標記,那是我青春的美好記憶。
?作者簡介
唐志祥,筆名:與共和國同成長。曾撰寫1500篇散文詩和散文等;部分刊發有關文學雜志社。出版《感悟春天》、《聆聽回聲》文集。現為玉門市作協,酒泉市作協、中國西部散文作協、山東省散文學會、中國散文詩作協、世界漢語作協會員,南國作家學會采風記者及理事。
-
上一篇:山東 張桂珍 ‖商海里的書香女子
-
下一篇:唐志祥|敦煌是中國的 也是世界的
-
·陳才生 | “老樹新花,故紙新畫”——談王興舟的讀書觀2024-08-27
-
·詩意人生的感悟與吟唱2024-08-30
-
·【視界晨報】“尋福記”名家漂漆書法與植物畫非遺作品展在福州成功舉辦2024-08-25
-
·陳寶璐|于最美的秋天里,收獲歲月的深情(美文)2024-08-25
-
·瘦石先生詞十首2024-08-22
-
·【實力派作家】屈光道|谷雨云詩六首2024-08-22
-
·河南安陽:殷都區人民醫院中醫科開展“中醫科普大講堂”活動2024-08-21
-
·【視界晨報】熱烈祝賀孫喜民被山東省散文學會吸收為會員2024-08-20
-
·【視界晨報】李士文|詩詞三首2024-08-20
-
·【視界晨報】安陽仁康精神衛生專科醫院慶祝第七個中國醫師節活動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