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悅:西散南國文學社副主編
更新時間:2020-07-07 關注:99
陸悅,廣東高州人,現居湛江,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在省市報刊發表小說、散文和報告文學。近年重拾雅興,致力散文寫作,創作并發表了一系列有關鄉土風情和古文化遺跡散文,引起讀者關注。
作品賞析
悠悠鑒水
作者/陸悅
在廣袤粵西大地,有一條古老河流,宛如天上來客。它依偎在云開山脈懷抱,吸天地靈氣,日月精華,草木幽香,以博大胸襟和豐富乳汁,滋潤粵西三分之一肥田沃土,養育鐘靈毓秀沿岸兒女。它就是被人們譽為粵西人民母親河的鑒江。
打開《廣東地圖》仔細觀看,就能領略到鑒江迷人身姿。它位于廣東西南部與廣西接壤的云開山脈之中,酷似一條飛奔巨龍,在巍巍群山簇擁下,自北向南奔馳而來,繞過高山,穿過沖積平原和灘涂,縱貫232公里,浩浩蕩蕩奔向南中國海。而更為奇妙的是,若以鑒江作為中軸線,兩側支流、溪流縱橫交錯,猶如一個巨大水網,時而像一棵棵伸展開來的樹木,支流、溪流如同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彎彎曲曲的樹枝,從地勢高的田洞、溝壑不斷向樹干集結;時而像一條邊緣開裂的藍色飄帶,不時在地勢平坦地區飄出一條或眾條大小不一須巾,錯落交織,構成一幅支流暢奔、溪流爭涌的壯觀圖景和萬千氣象。較大支流曹江、羅江、袂花江、小東江、陵江等,則廣布于茂名、湛江兩地,讓人看罷頓生恢弘之氣。正是這些奔騰不息的支流、溪流匯聚而來,形成鑒江碧波蕩漾、氣勢磅礴的豐沛水系,流域面積達9464平方公里,年徑流量85億立方米,可與赫赫有名的華北渭河媲美,潤澤著人杰地靈、草木葳蕤的粵西大地。
世上沒有“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資料介紹,鑒江發軔于云開山脈深處。而云開山脈則是粵桂交界主要山脈,粵西山脈最高峰,分三列呈東北-西南走向,起于廣西玉林,終于廣東廉江,綿延200公里,僅在信宜、高州境內海拔1500米以上崇山峻嶺就有29座之多,可謂摩天嶺林立,蔚為大觀。這些林林總總的高山大嶺銜生出無數迎風坡、茂密森林和豐富植被,聚集地上水氣和天上流云,蘊含了鑒江原始水源。
因為喝著鑒水長大之故,我老家幾位朋友,曾懷著對母親河深深眷戀,從信宜溯江而上探訪鑒江源頭,并繪就《鑒江探源示意圖》,內中勾勒出隱藏在信宜境內深山中兩個生生不息源頭,讓人一目了然。據朋友描述,位于東鎮鎮莊垌村樟沖坑木梳頭嶺半山腰上的泉眼就是其中源頭之一。只見涓涓細流從石縫中汩汩而出,與周邊噴濺的泉水聚集成一道清澈溪流,從半山腰傾瀉而下,途中不斷與沿線支流、溪流匯合而成東江,又稱錦江;另一源頭則位于北界鎮莊垌村山坳上,向著信宜城西方向匯集南流而成西江。東西兩江于鎮隆合流后而成竇江。古時,鎮隆古城乃信宜縣治、州治所在地,因竇江穿梭而過而得名竇州。竇江在此再向南流2公里,進入高州境內后,又先后注入大井河、南塘河、曹江河,河床也因地勢開始平緩而變得平坦開闊,水流激增,始稱鑒江,成為廣東第三大水系。
俗話說,水乃萬物之源。古時陸路交通不便,河運便成了主要出行通道。四百多里的浩浩鑒江及其主要支流,隋唐時期,就成為粵西四通八達的水路交通網絡,人貨進出主要通道。千百年來,鑒江上曾上演無數千帆競發的動人場景,成為過去粵西大地上一道最亮麗風景線。冼夫人是最早利用鑒江河運的歷史人物,曾利用鑒江便利水系,發展水上交通,灌溉農業,進行軍事活動,使百姓安居樂業,維護國家統一。而民國初年,高州梁譜塤、梁譜篪兄弟家族產業,也通過曹江河進出鑒江,來往高州梅菉等地,從事貨運貿易,擊浪揚帆數十年,唱響了高州六屬首富傳奇故事。如今,鑒江沿岸依然保存著眾多古碼頭遺址,更印證當年廣東最繁忙水路交通要道之一的鑒江“飛帆亂渡,出沒于江天杏靄之間”的繁忙景象。
向水而居,既是人類生存需要,也是發展需要。鑒江沿線,自古以來就是粵西百姓理想居所,數百萬人世世代代扎根在這片肥沃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興家置業,創造美好生活,催生了沿岸眾多繁華集鎮和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四座古老而又日新月異的沿江城市,更崛起了一座石化新城——茂名,閃爍在南粵大地,創造了燦爛的鑒江文明和文化。而位于鑒江中游的滄桑古城——高州城,一碧鑒水穿城而過,與巍峨寶光塔、金碧輝煌觀山寺互為呼應,構成一幅壯觀的歷史畫卷。作為叱詫粵西千年的古郡和州府所在地,高州自然而然成為過去鑒江流域文明、文化中心。
在中國,自古就有“北鼎南鼓”之說,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最具代表性文物,最早的銅鼓制作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梁、陳、隋朝時期,俚人是高涼地區主人,很早就掌握冶銅和造鼓高超技藝,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高州就有當地制作的銅鼓出土,是廣東出土銅鼓較多的地區之一,書寫著鑒江遠古文明。當我每次站高州贏州公園中的《高涼鼓韻》城雕前,仿佛總能聽到激越鼓點在耳畔回響。另外,從高州舊城村中發掘出來的大量造型高雅、精美陶器,也是俚人時期的古窯杰作,從中可窺見1000多年前高涼大地文明程度。而隨著俚人領袖冼夫人誕生,源遠流長的鑒江流域民俗文化也悄然興起和逐步成型,成為民俗文化百花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唯用好心”冼夫人信俗、高州木偶戲、化州跳花棚、吳川飄色,歷久彌新,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不竭鑒水養育下昭示出勃勃生機,成為一方水土獨特文化符號。
水是萬物之源。滔滔鑒水所到之處,稻黃薯香,荔紅蕉綠,生機盎然。站在高州市鎮江鎮那射嶺上眺望,鑒江猶如一條迂回百轉彩帶,忽左忽右,舞動婀娜身姿,順著那射村廣闊平原向南逐浪而去,形成鑒江第一灣和“小東江”的瑰麗景觀,并與一片片金色稻田、一座座翠綠山丘、一條條樹木掩映村莊,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輪美奐、令人蕩氣回腸的圖景。鑒江秀麗的景色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低吟淺唱,留下眾多膾炙人口詩篇。清代鄧奇俊的“山如簪碧玉,水似帶青羅;誰把秦時鏡,千秋照清波”,就讓人讀到了鑒水的清澈與浩渺。新中國成立后,為防洪減災和增加灌溉面積,又在鑒江支流上修建了高州水庫、羅坑水庫等7座大中型水庫。這些大大小小的水庫,就像一顆顆珍珠掛在鑒江玉帶上,給本已美麗無比的鑒江平添無限春色。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鑒江在滋養粵西大地的同時,更培育了一方淳樸民風和勤勞、勇敢、智慧的人們,使這方神奇土地人才輩出,歷朝歷代涌現出許許多多響當當人物,不斷續寫鑒江風流。古代,“嶺南圣母”冼夫人、名宦高力士、名醫潘茂名、高涼郡太守馮寶、高州刺史馮盎、唐朝著名地理大師楊筠松,都是鑒江哺育出來的優秀兒女,曾在歷史上留下光輝業績;近代,世界著名水稻專家、中國稻作學之父、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丁穎,著名教育家、原教育部副部長、原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林礪儒,著名中共黨史學者、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廖蓋隆教授,世界著名畫家丁衍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楊澤森等,都是從鑒江邊上走出去的精英,在不同戰線上取得驕人成就。而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粵西大地更成為科舉考試中盛產進士的一塊沃土,僅化州一地就出了16位進士,如明末清初“嶺南才子”陳鑒,為官清正,為民請命,聲威震華夏。地處鑒江下游的吳川,更演繹著兩岸“左江出文官,右江出武官”的神奇。左江出的文官,就有狀元林召棠、宋進士林永、南宋解元李凌云、清代詩翁李文泰等人;右江出的武官,就有清瓊州督撫彭玉將軍、清廣東水師提督竇振彪、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龐雄、愛國將領張炎等將軍。他們都以杰出才華,精忠報國,為母親河爭光添彩。
當我每次回到故鄉,佇立在鑒江邊上,總能觸景生情,引發幽思。飽經滄桑的巨龍,就是一位多情而堅強的母親,用無私的愛,默默滋養這片豐潤土地,造福世代兒孫,為他們釀造甜蜜生活,成就人生夢想。每次,我都忍不住呷上一口清澈江水,那潤澤心田快意,猶如母親乳汁一樣甘甜!
-
上一篇:孟麗華:西散南國文學社副主編
-
下一篇:許志新:《春泥護花》有感
-
·陳才生 | “老樹新花,故紙新畫”——談王興舟的讀書觀2024-08-27
-
·詩意人生的感悟與吟唱2024-08-30
-
·【視界晨報】“尋福記”名家漂漆書法與植物畫非遺作品展在福州成功舉辦2024-08-25
-
·陳寶璐|于最美的秋天里,收獲歲月的深情(美文)2024-08-25
-
·瘦石先生詞十首2024-08-22
-
·【實力派作家】屈光道|谷雨云詩六首2024-08-22
-
·河南安陽:殷都區人民醫院中醫科開展“中醫科普大講堂”活動2024-08-21
-
·【視界晨報】熱烈祝賀孫喜民被山東省散文學會吸收為會員2024-08-20
-
·【視界晨報】李士文|詩詞三首2024-08-20
-
·【視界晨報】安陽仁康精神衛生專科醫院慶祝第七個中國醫師節活動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