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臺胞的家國情懷
更新時間:2023-04-28 關注:274
張文琦,1936年出生,現已88歲,父親是吉林懷德人,母親是遼寧海城人。父親張佩錚,1937年至1945年被日本扣押坐監獄8年。曾任東北軍12軍副軍長,后跟隨馬占山回沈陽任少將參謀。張文琦1948年隨母馮氏、舅馮庸遷居臺灣,大學畢業后從事海運行業。曾任臺灣長榮集團創業首船“長信”輪船長,自創“三大”、“長信”及香港“井川”航運公司,任總經理、董事長。
1988年,張文琦懷著落葉歸根的心愿,頂著親人、朋友的多方壓力和不解,結束了臺灣的海運事業,陪老母親回到日思夜想的東北遼寧。在遼寧的30多年時間里,他邊投資助推當地經濟發展,為兩岸交流牽線搭橋,還邊收集研究外公馮麟閣、舅父馮庸的歷史文獻和檔案資料,發現整理了大量被時間淹埋和疏漏的重大歷史事件資料,用事實證明他們父子二人是東北近代史中的民族英雄。2015年9月3日,在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紀念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給馮麟閣、馮庸將軍父子“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章”,表彰他們為中國抗日戰爭做出的歷史貢獻。
□ 2015年,張文琦先生提供《1916鄭家屯事件》資料給表弟——臺灣馮瀘祥教授呈報國臺辦,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馮麟閣和馮庸父子頒發了紀念章,充分肯定了他們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事業做出的重要貢獻。圖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他從臺灣返鄉30多年的時間里,榮獲沈陽、營口兩市榮譽市民。在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上,曾創造多個第一:
他在臺灣經營所屬的“昌瑞”、“昌鑫”二輪曾創兩岸海上客輪(基隆——上海)直航記錄,開創了兩岸交流的新篇章;
□臺灣探親船——“瑞昌輪”首航駛抵上海港。
他自七十歲開始每年“九一八”抗戰紀念日,向日本駐沈陽領事館遞交“控訴書”。2006年曾舉辦萬人簽名活動,控訴日本的侵略罪行;他在東北大學舉辦《馮庸大學與抗戰史研討會》邀請臺灣媒體人邱毅,王豐等40余名各界名人參加,產生巨大的社會反響。
積極溝通協調,架起兩岸交流橋梁
在擁有國家級開發區的營口,張文琦的公司發展蒸蒸日上,提及遼寧營口的發展前景時,身為營口市榮譽市民的張先生由衷地說:“遼河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樣,是投資興業的沃土?!蔽疫x擇到遼寧投資,也是看好了遼寧發展的前景,中央對東北的發展高度重視,出臺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和沈陽經濟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相繼實施之時,營口努力探索著沿海與內陸互動發展的重大課題。
營口地處海河交匯處,是東北最近的出???,擁有年吞吐量2億噸的港口,位于遼寧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的交匯處,是東北亞和中國環渤海經濟區的節點城市。張先生每次回到臺灣都會向商界朋友介紹和展示遼寧的發展前景,還有良好的營商環境等。一方面,積極協調臺灣商團來大陸參觀考察,并提供各方面的資源,為臺商落地投資,搞好服務。另一方面,回臺灣熱情接待祖國大陸赴臺的招商人員,利用臺灣商界朋友的資源,積極為大陸招商引資牽線搭橋,在大陸和臺灣之間架起了友好、合作、往來的商橋。還先后協調臺灣的民間團體和各類商團10余次,來大陸進行觀光考察,開展文化和經濟交流,為兩岸的民間往來交流合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張文琦(右三)在“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暨第七屆“兩岸三館年會”開幕式上。
他還以研究東北抗戰歷史為重點,以研究馮庸大學的歷史為切入點,挖掘整理馮庸大學學生中的中共黨員等一批先進人物的文史資料,以此宣傳馮庸大學,讓馮庸大學的學生的后人感到光榮并形成共識,在回憶抗戰歷史中找到共同點,積極提供有關資料。在馮庸大學創辦的6年時間里,共有師生近千人。原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楊易辰、有機械學之父稱號的河北工業大學名譽校長潘承孝、原天津大學副校長趙錫英等幾位,當時都是馮庸大學的教授。從馮庸大學走出的學生有,中共中央東北局原書記顧卓新、內蒙古軍區原政委廷懋、北京軍區原司令員張西佩、中共東北局原副秘書長馮秉天等各級領導干部近30人。還有中共黨員、革命烈士、民主進步人士等20多人。
張文琦說,馮庸大學師生的后人如今散居各地有萬余人,其親屬同學影響所及應約10余萬人。通過研究馮庸大學,將會帶動這一團體在兩岸關系中產生推進作用,又可發揮人親土親之情誼,帶動更多的人回鄉投資,可謂一舉數得。
2006年9月18日,已經70歲的張文琦,在紀念“九一八”抗日戰爭紀念日75周年之際,代表馮庸大學師生和親屬萬余人及16個團體,向日本政府遞交《日本政府應就沈陽“馮庸大學民間受害侵權事件”道歉賠償的公開信》。向日本索賠當年日軍強占馮庸大學期間,毀壞和侵吞的馮庸大學資產,促其償還遼沈人民一所大學。在沒有得到日本政府有效答復之前,他每年的“九一八”都向日本駐沈陽總領事館遞交索賠的督促信。
積極投資創業,助推當地經濟發展
1988年,經小舅馮銳(中共黨員,沈陽市政協委員)召喚回鄉投資,在沈陽太原街,投資近30萬美元,與其它企業合資建設了著名的沈陽中山大廈,任副董事長。當時,這筆投資得到了遼寧省分管招商領導、沈陽市領導的高度重視,給予很多政策支持。這個項目的建設,為其它臺商投資,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他還多次率臺胞參加"沈陽市三胞會",積極推動招商引資工作落實。
1999年,遼寧省政府在廣州招商時,經省領導邀請二次回到遼寧,已經63歲的張文琦先生又來到營口港,投資建設了東北第一座瀝青吞吐港碼頭,注冊成立了臺商獨資“營口東北瀝青倉儲有限公司”,成為東北首座瀝青儲運港,公司對遼河油田外銷瀝青做出很大貢獻。同時,還把國外的優質瀝青采購回大陸,為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質量保障。特別是在沈大、京沈高速公路的修建過程中,提供了高質量瀝青,受到建設單位的高度贊揚。
□張文琦投資建設的瀝青碼頭部分場景
2011年,76歲事業有成的張文琦先生對營口鲅魚圈“親和源養老中心”的“候鳥式旅游養老”方模式及連鎖經營方式非常認可,正準備擴大投資項目,同“親和源養老中心”合作,在臺灣設立“親和源養老中心”,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當初反對他回大陸投資的親朋好友及同行,宣傳大陸的投資環境、政策及發展前景,邀請他們來大陸旅游、養老、投資發展等。
張文琦先生,經過幾十年的辛勤努力,在商業投資取得成功、收益顯著的同時,在東北抗戰歷史文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從2009年開始,先后在海城騰鰲建設“馮庸大學歷史文化博物館(園)”,營口港瀝青儲運庫,至2018年在營口老街創辦“馮庸大學抗戰文化紀念館”,共投資近2000萬元人民幣。這些館、園的建成,成為了一座座傳承愛國歷史、整合兩岸抗戰紅色文化的綜合性陣地,為加強兩岸同胞對抗戰歷史的共同認知,緬懷在抗戰中犧牲的先烈,推動了海峽兩岸紅色歷史文化的交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了一件實實在在的事。
積極挖掘整理,精心講好紅色故事
在國務院、省、市臺辦指導下,先后在沈陽師范大學和張氏帥府成立“馮庸與東北抗戰教育史研究中心”和“馮庸抗戰文化交流中心”,在沈市十五中設“馮庸園”,在鐵西工業博覽館設“馮庸廳”。多次舉辦“馮庸大學及抗戰史研討會”,出版《馮庸與東北抗戰史研究???、《馮庸教育救國思想研究》、《馮庸評傳》、《馮庸與馮庸大學》書畫刊。2015年在遼寧巡回展出《民族魂——中華抗戰五十年歷史照片展》,用以紀念甲午戰爭遼東臺灣衛國抗日血淚史。在營口舉辦兩岸青年文體交流,參加沈陽市臺辦組織的臺灣學生夏令營講座。在朝陽凌源,舉辦《凌源抗戰精神研討會》。
□張文琦(主席臺右一)參加馮庸大學及抗戰史研討會
2010年8月,張文琦先生將珍藏多年的有關其舅父馮庸及馮庸大學部分檔案資料原件,正式捐贈給遼寧省檔案局(館),共2415件,其中有馮庸大學校印、馮庸及馮庸大學照片731張,檔案資料120多件,許多還尚未公開發表,其中以10張張學良給馮庸的親筆賀卡和馮庸大學組建“抗日義勇軍”照片尤為珍貴。除歷史檔案資料外,張文琦先生還一并捐贈了大量民國時期出版的圖書,以及已故臺灣著名漫畫家牛哥的漫畫作品等。
□張文琦(后排中間)在馮庸大學檔案資料捐贈儀式上
他曾接受鳳凰大視野、中央電視臺四頻道、上海、遼寧電視臺歷史欄目的專訪。張文琦說:“這片熱土是我的先輩浴血奮戰過的地方,可是無論是在公眾的視野亦或是高層文化圈,人們對馮麟閣和馮庸都知之甚少。即使是史學界有人了解一些,但所知道的事也是碎片式的,沒有系統的整理展現出來。加上兩岸還處于結冰期,對有些事諱莫如深,如在描述東北抗日斗爭歷史時,像馮庸任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七路軍總指揮、東北民眾抗日救國運動的領袖,馮庸任總指揮在救國會組織六百余人去南京請愿這些事,都隱而不談,甚至委功于別人。歷史如果被淹埋在塵埃中或扭曲在偏見中是最令人心痛的事!這樣的事讓我的心一直不得安寧,覺得有愧于先人”。
他就是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海峽兩岸都能了解這段歷史?,F在臺灣一些年輕人不能夠真實地了解歷史,對祖國大陸與臺灣血脈相連的關系并不清楚,如,遼東半島與臺灣在甲午戰爭后同時割讓給日本,可以說是難兄難弟,但是現在很少有人記得。
張先生現在已經把整合兩岸文化作為馮庸大學歷史文化博物館的一種使命,他也希望這里成為臺灣到遼寧來旅游參觀的場所。以此,激發兩岸中國人的愛國情懷,為早日實現祖國統一盡微薄之力。
□張文琦與愛人在一起
今年,張文琦老人已經88歲了,他老伴也84歲,身體還不好,他不但一面潛心研究歷史,撰寫文史資料,還要照顧老伴。他說:“舅舅葉落歸根,我也了卻了一個最大的心愿。下一步,準備聯合各界朋友,成立‘馮庸兩岸文教基金’,為兩岸華夏子孫的文化血脈傳承做點實事?!彼惨袼木司艘粯?,為故鄉、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獻出自己的耄耋之年。(崔玉清、汲壽申)
-
·張桂珍||我眼里的美女企業家2024-12-16
-
·民建會員勝桂紅:殷商文化的傳承者與奉獻者2024-12-16
-
·江北水城綠色新篇章:華越酵素種植大使李秀芳夫婦的領航之旅2024-12-16
-
·民建會員林臏:政協履職展作為,情系百姓顯初心2025-03-30
-
·用影像筑夢,從攝影師到暮嶼嵐品牌領航者——訪中華攝影藝術家委員會副主席楊家寶2025-03-17
-
·以健康為筆,繪就社會擔當與文化傳承畫卷——記全國第十一屆道德教育新聞人物孫家幕2025-03-03
-
·笑琰:帶領樂訂坊在多元領域書寫傳奇的逐光者2025-02-15
-
·守信立身,誠信商人踐諾償還巨額債務——記“濟南好人”段振寶2025-02-03
-
·李治飛:信息技術逐夢者,社會責任踐行者2025-01-19
-
·王國明律師:法律征途上的無畏行者2024-12-16